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你的位置:配资炒股开户官网_炒股配资找配资 > 炒股配资找配资 >
成都期货配资 朱棣与“靖难之变”:留给大明子孙的一个诅咒
发布日期:2024-10-27 00:41 点击次数:128
资料显示,锂科转债信用级别为“AA”,债券期限6年(本次发行的可转债票面利率设定为:第一年0.30%、第二年0.50%、第三年1.00%、第四年1.50%、第五年1.80%、第六年2.00%。),对应正股名五矿新能,正股最新价为4.28元,转股开始日为2023年4月17日,转股价为15.53元。
资料显示,瑞科转债信用级别为“A+”,债券期限6年(第一年0.20%、第二年0.40%、第三年0.60%、第四年1.50%、第五年1.80%、第六年2.00%。),对应正股名瑞华泰,正股最新价为9.21元,转股开始日为2023年2月24日,转股价为30.91元。
公元1399年夏天,燕王朱棣在他北平的家中举办宴会,庆祝自己大病初愈。当然,这场病也是装给别人看的。
此前,首都南京方面已经得到了朱棣图谋不轨的消息,建文帝朱允炆派遣都指挥使包围燕王府,随时准备捉拿这位叔叔。
生死存亡之际,容不得半点犹豫。走投无路的朱棣决定兵行险招。他先是设计诱杀都指挥使,随后攻占了北平城。还没等朝廷缓过神来,他就发表檄文,正式起兵造反,史称“靖难之变”。
三年后,朱棣攻陷南京,建文帝不知所终。
朱棣夺权后,立刻露出了狰狞的一面。他先是对建文帝旧臣大开杀戒,用酷刑处死了儒臣方孝孺和他的门生。这还不过瘾,他甚至把他们的妻女送给官兵轮奸,从他人的痛苦中享受权力的快感·····
然而,即使将老臣们杀光,也无法掩盖罪恶的事实。好在朱棣及时收手,在之后的22年里,他励精图治,扩建北京城、远征漠北、资助郑和下西洋、编修《永乐大典》······想用一系列丰功伟绩洗掉篡位的罪名,以摆脱良心的不安。
最终,朱棣以“永乐大帝”的名字载于史册。但他却留给老朱家一个难题,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,历朝历代所面临的一个逻辑死结。
永乐皇帝朱棣
1/8 道不尽的分封制
朱棣之所以篡位成功,某种程度上也是拜制度所赐,这项制度叫做分封制,在中国由来已久。
所谓分封,就是君主把土地封给功臣或亲眷,以表彰他们的功绩,或者让子孙后代蒙荫。
分封制早在商朝就已出现,到了周朝时趋于完善。周天子把土地封给亲戚,并给他们极大的自主权,希望以这种方式来拱卫王室,确保万世一系。后世所说的“宗藩”之“藩”,就有“藩篱”的意思。
但现实总不尽如人意,天下和平仅维持了一百年。随后,周天子的地位每况日下,到了东周时,周王室已名存实亡。
鉴于周朝的教训,秦朝建立后取消了分封,代之以高度集权的郡县制。不过,秦二世而亡,汉朝取而代之。刘邦称帝后恢复了分封,他起初把土地分给协助其打天下的将领,后因担心他们造反,通过“白马之盟”立誓:“非刘氏而王,天下共击之”。
刘邦把天下都变成老刘家的,却未能阻止子孙的窝里斗。在他死后多年,王爷们起兵谋反,汉朝爆发了七国之乱。虽然不久即被平定,但中央与各地藩王之间,已经种下了互不信任的种子。
刘邦影视形象
东汉末年,汉室孱弱,某种程度上就和宗藩势力的衰落有关。各路军阀勾结地方官割地自雄,王室被彻底孤立。直到西晋建立,情况才得到改善。司马家恢复了周朝制度,不仅大肆分封子孙,还授予他们充分的自治权,结果便酿成八王之乱,直接把西晋搞垮了。
到了唐朝,唐高祖基于同样的理由,给李家的子嗣赐地封侯。结果还没等他死掉,儿子李世民就发动政变,杀了太子,将生米煮成熟饭,硬生生把皇位抢了过来。
李世民影视形象
宋朝吸取唐朝的教训,剥夺了藩王的实权,还出了一个狠招:王位不得世袭。所以,藩王造反的问题,到宋朝基本算是解决了。只可惜,宋朝的国力不昌,频频遭受外族入侵。到了朱元璋的时候,老朱似乎意识到,只有加强君权,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至道。
2/8 朱元璋的算盘
明太祖朱元璋贫民出身,常年征战让他见识了权力的弥足珍贵,以及为争夺权力所付出的代价。登基后,朱元璋一方面处心积虑铲除功臣,另一方面则跟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们一样,对子孙大肆封赏,毫不吝啬。
朱元璋对子孙的慷慨,不会不遭到大臣的反对。一个叫叶伯巨的人曾提醒他,分封太侈会导致诸王反目,并以汉朝和西晋的故事提醒朱元璋。不过,朱元璋根本听不进去,还把叶伯巨关进了大牢。
明太祖朱元璋
当然,朱元璋不会承认他分封子嗣是出于私心。为了给自己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,朱元璋下了一道诏书,宣称“众建藩辅,所以广磐石之安·····古今通谊,朕何敢私?”意思是说,他把儿子封到各地,是为了保护天下黎民。并以宋元为例,解释了宗室衰落所导致的后果。
为了让天下人信服,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。其实人们并不关心他为什么要分封,朱元璋越是解释,反而越显得自己心虚。后来,朱元璋颁布了《皇明祖训》,以制度形式规定了爵位等级与继承方式。并要求他的子孙“各守祖宗成法,勿失亲亲之义。”
朱元璋希望,他的儿子们能听老父亲的话,安分地呆在封地上,守护大明的江山。
朱元璋把几个儿子安排在边疆,甚至亲自传授他们军事技术。朱元璋对大臣们猜忌心特别重,可对自己的儿子,却倾其所有,把一切能给的都给到他们。
朱元璋规定,各个藩王有守镇兵,还有护卫兵。前者是藩王自己的军队,后者隶属中央,却听任藩王们调遣,这等于给王爷们犯上作乱开了一道口子。
在他的儿子中,朱棣最有军事才能,早年他跟随父亲南征北战,后出征蒙古,获得了父亲的赏识,在军中树立了威信,从此被视为皇位继承最有力的竞争者。
作为父亲,朱元璋不可能不察觉朱棣的心思。然而,他显然对自己的道德训诫与制度设计能力过于自信。或者说,他始终天真地相信,儿子野心再大,毕竟是自家人,不会做出对不起老朱家的事。
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,对他的弟弟异常警惕,时刻防范。可惜天不假年,还没等朱元璋去世,朱标就死了。无奈之下,朱元璋只好辅佐孙子朱允炆。朱允炆早就看出朱棣图谋不轨。然而,一边是儿子,一边是孙子,朱元璋两头都下不了手。
而这恰恰是悲剧所在,当朱元璋临死前,发出“燕王不可不虑”的感慨时,一切都晚了。
3/8 藩王造反难成功
朱元璋之所以未对朱棣严加防范,除了个人原因,很大程度上还和藩王造反的成功率偏低有关。
历史上的藩王造反,成事者少,败亡者多。以汉朝的七国之乱为例,七个藩王造反,听上去轰轰烈烈,可仅仅两个月就被镇压了。
西晋的八王之乱,把天下搞得天翻地覆。可那帮起事的藩王们,个个成不了气候,即便成功上位,也很快被人推翻。八王之中,几乎没一个有好下场。
到了清康熙年间,还有过一次“三藩之乱”,这次叛乱就更搞笑了。吴三桂身为汉人,因为引清军入关有功,被封为藩王。谁知他先降后叛,起兵时都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,最终背上了千古骂名。
为何藩王造反的成功率偏低呢?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。
首先,宗藩得势大多发生于王朝建立初期,此时皇权较为稳固,天下归心,朝廷可以较小的代价平定叛乱。
其次则由于道义上的原因,藩王造反,反的是自家人,这显然有违“亲亲相护”的原则,也是对儒家伦理的公然否定,不会得到天下人的支持。
第三,纵然个别藩王的能力再强,他们充其量只能统一地之兵。要想推翻整个中央政府,诸王之间就得联合。然而,这恰恰是他们最难办到的。道理很简单,谁也不希望看到自家兄弟当了皇帝,事成后再被削夺兵权。这种成人之美的事情,只有傻瓜才愿意干。
朱元璋也许认定朱棣会意识到这点。熟悉历史的他,知道儿子不会铤而走险。也许他是对的,朱棣也明白这么做的下场,可是朱允炆却等不及了。
4/8 失败的削藩
建文帝继位后,几个藩王对他都不买账。毕竟从辈分来看,他应该叫他们叔叔。在这群长辈眼中,建文帝只是个不懂事的毛孩子,能当上皇帝,全凭祖父的宠爱。
面对叔叔们的冷眼相向,年轻气盛的建文帝无法忍受。他决定剥夺藩王的权力。包括禁止他们干政,不再让其兼任地方官员,以后王府以外的事,王爷们管不着,这就完全违背了祖父的初衷。
建文帝对几个不听话的藩王出手很重,建文元年,周王、齐王、代王、岷王相继被贬为庶人。同年八月,宁王被夺去了兵权。诸王之中,以湘王最为极端,他干脆来了个自焚,以示对建文帝的反抗。
朱允炆的策略是:先挑软柿子捏,等把实力不强的藩王都干翻了,再解决难啃的骨头。他的想法不能说不对,却依旧低估了燕王的能力。不管怎么说,他还是操之过急了。
朱棣眼看着藩王们死的死,贬的贬,怎么可能坐以待毙?兄弟们的下场已经告诉他,想要保住荣华富贵,跟皇帝对着干成了唯一的选择。
这便是靖难之役的由来,朱棣就是这样被逼上绝路的。燕王兴兵,并没有经过太周密的谋划,所以战争之初,情况很不理想。燕军打算南下,却在济南遭遇了坚决的抵抗。很长一段时间内,燕军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北平一带。若非一个叫做姚广孝的和尚提议直取南京,燕王很可能步历史上那些造反失败的藩王们的后尘。
朱棣影视形象
不过,朱棣得以成功的另一个原因,是建文帝身边已经没有优秀的将领。而这一切皆得拜父亲朱元璋所赐。朱元璋把功臣都杀光了,只留下个别老将,而他们在战场上又难当大任,被燕军打了个落花流水。
所以,朱棣能最终问鼎金陵,除了出色的个人能力,很大程度还源于侥幸。讽刺的是,正是他的父亲朱元璋,为儿子夺权垫好了铺路石。
5/8 朱棣削藩
朱棣已得偿所愿,他也深知,这个皇位是靠非法手段获得的。更可怕的是,没有人能保证,其他藩王或者他们的子孙会群起效尤。所以自登基后,朱棣虽然在表面上宣称,要恢复朱元璋时代的藩王秩序,但在暗地里,他却和朱允炆一样,逐步剥夺王爷们的特权。
只是,朱棣的做法要比朱允炆高明很多。
朱棣影视形象
比如,他一上来就直指问题的核心——兵权。正因为藩王可以掌兵,汉朝与西晋才会陷入骨肉相残。所以,朱棣的第一步就是取消各藩王的护卫军队,从此以后,藩王的手里就没有兵了。
接下来,他又把分封边塞的藩王嵌入内地。朱元璋时代,藩王有守土之责,他们被派往边疆,但也因此拥兵自重,朱棣自己就是这项政策的得利者。
即便是夺取兵权,朱棣也不像朱允炆那样不管三七二十一,先夺了再说。而是看他们是否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。不少藩王,因为手握重兵,加上有皇室身份,往往会做出许多僭越的事情,比如抢劫,私造兵器,阴畜刺客,或者对朝廷大不敬等等。这些都成了他们被处罚的罪名。
除此之外,朱棣还派遣协助自己篡位的有功之臣,担任地方军事长官。除非万不得已,朱棣绝不会废除藩王。一旦发现藩王谋反证据确凿,朱棣会先把罪证公布出来,让藩王们拟定罪名,这等于是告诉大家:不是我要废黜这个不听话的家伙,是他咎由自取,接下来怎么做,你们看着办吧。
如果说朱允炆像对待豺狼一样防备着他的叔叔们。朱棣则是恩威并重,他会定期接见藩王,对他们相敬如宾。每位藩王离开后,都会给予丰厚的赏赐。作为政治家,朱棣比朱允炆不知要高出几个数量级。
6/8 从喜剧到悲剧
只可惜,无论朱棣的这些做法是出于宽宏大量,还是故意演给天下人看。宗藩的权力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,当初朱元璋所期望的,靠宗室守护大明江山的美好愿景,不久就要泡汤了。
马克思曾经说过,一切伟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,都会出现两次。一次作为悲剧出现,一次作为喜剧出现。如果说朱棣篡位算是喜剧(对朱棣而言),那么他儿子朱高煦对父亲的有样学样,却演成了活脱脱的悲剧。
朱高煦影视形象
朱高煦曾协助父亲夺取皇位,自负有雄才大略。朱棣立其兄长朱高炽为太子,朱高煦一直耿耿于怀。朱棣死后,朱高炽继位,可他这个皇帝每当多久就去世了,儿子朱瞻基接了他的班,是为明宣宗。
朱高煦把朱瞻基当成了另一个建文帝,而自己则是父亲永乐帝的化身。然而,朱高煦既高估了自己,又低估了对方。宣德元年,朱高煦起兵造反,可仗还没开打,部下就想出卖他。最后,朱高煦只得投降。
宣宗对待朱高煦,比建文帝对待他的叔叔们要厚道的多。但这无法打消朱高煦的不臣之心。在一次探视中,朱高煦竟然袭击了明宣宗。一怒之下,明宣宗下令用铜缸罩住他的叔叔,并让部下点火,把朱高煦活活烤死了。
历朝历代造反的王爷中,朱高煦的死法最悲惨,也最奇葩。这位鲁莽的藩王,一心想学他的父亲,到头来却连皮毛都学不会,反误了卿卿性命。
从朱元璋发布《皇明祖训》,授予宗室子孙种种特权,到朱高煦被杀,明朝统治刚刚走过半个多世纪。然而,随着朱棣的夺权篡位,无形之中,也给后世的藩王们施加了一重诅咒,他们有的学永乐帝起兵造反,最后身败名裂,没有一个能复制朱棣的成功。而剩下的那些藩王们,则被朝廷的紧箍咒越勒越紧,最终沦为一帮高级的囚徒。
7/8 被囚禁的藩王
朱棣驾崩后,藩王的权力被不断侵蚀,他们先后被剥夺了兵权与参政权。朝廷也不再授予藩王任何官职,让他们从此远离政治。
不仅如此,藩王们还不得进京觐见皇帝,这是从永乐帝后期开始的。到了明宣宗时,遂成为了一项正式的制度。藩王若想进京,无论出于什么目的,都必须得到皇帝的恩准,否则将被视为谋反。
为了防止藩王篡位的悲剧重演,朝廷还规定,藩王与藩王之间也不能相见,他们甚至都不能出城。这也是明宣宗时代定下的规矩,自此以后,明朝的王爷们开始画地为牢。
除了禁止宗藩结交,朝廷还不得让藩王与官府有联系,他们不得向地方官询问政事,甚至不能请官员到家中做客。尽管如此,仍旧有许多官员热衷于结交宗亲。于是在明中后期,政府干脆规定,若官员与王府有联姻,他就当不了京官。这等于是告诉官员们,倘若你或你的子女和宗亲后代结婚,你就别指望升迁了。
藩王们既不能出城,也不能参政,甚至无法结交官员,国家又不得不养着他们。结果,宗藩的人口急剧膨胀,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负担。藩王们不事生产,只能依仗特权,干各种欺负人的勾当,有明一代,宗室犯罪的问题特别突出。搞得天怒人怨,成为明王朝最终垮台的重要原因。
8/8 总结
明朝藩王的悲剧,是中国历代分封制困局的一个缩影,它是由皇权体制一手造成的。
统治者夺取天下,出于一己之私,拒绝将权力与外人分享。他们把土地分给儿子和亲戚,以为家人能替自己守好这庞大的家业。
受“家天下”理念的驱使,统治者认为,前朝之所以灭亡,很大程度是由于宗藩拱卫不力所致。他们总是觉得,自家的儿子比别人好,他们更听话,更团结,不会给家人添麻烦。
这当然是不可能的,即便在民间,兄弟为争夺遗产,也会打得不可开交,甚至对薄公堂,更何况是拥兵自重,称雄一方的藩王们?所以,等老皇帝一死,儿子们就会蠢蠢欲动,在他们看来,既然全天下都是我们家的,我更有能耐,凭什么这个皇帝让侄子来做,却不让叔叔伯伯们来做呢?
宗亲和皇帝之间,因为这层血缘关系,反而不受君臣礼法的束缚,造起反来可能更加肆无忌惮。其实,后世的开国皇帝如朱元璋,并非不知道其中的危害,然而,他还是信任自己的儿子们,给他们种种特权,不怕宠坏了他们,这又是为什么呢?
朱元璋对儿子的爱固然是一方面,但另一方面,朱元璋也知道,哪怕儿子真的图谋不轨,天下仍是老朱家的。换句话说,我宁可让子孙们窝里斗,也好过让外人掺和我的家事,让天下改朝换代。
这就好比一个家族企业内部的权力之争,无论斗得有多凶,最后也就换了个老板罢了,但公司的名字和所有权没有变更,无非是折腾一下而已。
可如此以来,王朝便掉入了一个陷阱。正是开国皇帝对子孙的纵容,使他们频频地觊觎王位。但正如前面所说的,藩王造反的成功率很低,即便成功者如朱棣,那也是侥幸中的侥幸。一旦藩王起兵失败,他们的权力就会被剥夺,以至于最终成为一帮无所事事的废物。
当王朝倾颓,天下丧乱之时,这些皇亲国戚们却徒呼奈何。他们的祖先本指望子孙守护家业成都期货配资,却没想到,最早把家业葬送掉的,正是这群人。
建文帝藩王朱元璋朱高煦朱棣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